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包括殼體、位于所述殼體內的混合組件以及隔板,其中所述隔板將所述殼體分隔成與進口連通的第一腔體以及與出口連通的第二腔體。混合組件包括內管、分配體、外管以及端蓋,所述內管設有位于所述第一腔體內的第一管體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二腔體內的第二管體,所述第一管體的壁面設有若干旋流片,所述第二管體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第一穿孔;所述分配體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通孔;所述外管位于所述第二管體的外圍,所述外管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端蓋位于所述外管的底部,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如此設置,增加了尿素蒸發(fā)的距離和時間,提高了氣流混合的均勻性。
【專利說明】
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屬于發(fā)動機尾氣后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研究表明尾氣后處理系統(tǒng)(例如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tǒng),SCR系統(tǒng))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勻程度對系統(tǒng)的整體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氨分布不均勻會導致局部區(qū)域氨過多從而易造成氨泄漏,而在另一些氨稀薄區(qū)域造成氮氧化合物(NOx)轉化效率過低。長時間氨的不均勻分布會導致催化劑老化不均勻,從而影響催化劑的整體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勻分布會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結構溫度過低,形成結晶,嚴重時會堵塞尾氣管、導致發(fā)動機動力性能下降。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均勻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包括殼體、位于所述殼體內的混合組件以及與所述混合組件相配合的隔板,其中所述殼體設有用以安裝尿素噴嘴以向所述混合組件中噴射尿素的安裝座,所述隔板將所述殼體分隔成與進口連通的第一腔體以及與出口連通的第二腔體,所述混合組件包括內管、與所述內管相配合的分配體、位于所述內管外圍的外管以及與所述外管相配合的端蓋,所述內管設有位于所述第一腔體內的第一管體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二腔體內的第二管體,所述第一管體的壁面設有若干旋流片,所述第二管體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第一穿孔;所述分配體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通孔;所述外管位于所述第二管體的外圍,所述外管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端蓋位于所述外管的底部,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隔板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組件一側的第一板片、位于所述混合組件另一側的第二板片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板片與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板片,所述第三板片設有供所述混合組件穿過的安裝孔。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隔板大致呈Z形,所述第一板片與所述第二板片均豎直延伸且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板片水平延伸。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三板片設有位于所述安裝孔外圍的開槽,所述開槽連通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管體包括位于所述旋流片的上部的若干開孔,所述開孔靠近所述安裝座且與所述第一腔體相連通。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外管貼緊所述第二板片。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板片設有開槽,所述外管至少部分凸出所述開槽以直接暴露在所述第一腔體內。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分配體固定在所述第一管體的底部。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分配體呈圓弧狀。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端蓋設有凸伸入所述第二管體內且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的凸起。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分配體位于所述端蓋的上方且在豎直方向上與所述端蓋間隔開。
[0016]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旋流片提高了尾氣與尿素液滴的混合均勻性;通過設置分配體,使尿素液滴破碎得更小,提高了尿素的霧化及混合效果;另外,通過設置內管以及外管,并通過端蓋迫使氣流反向流動,增加了尿素蒸發(fā)的距離和時間,提高了氣流混合的均勻性。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0018]圖2是圖1的立體分解圖。
[0019]圖3是圖1的左視圖。
[0020]圖4是圖3中A-A線的剖面示意圖。
[0021]圖5是圖3中B-B線的剖面示意圖。
[0022]圖6是圖1的后視圖。
[0023]圖7是沿圖6中C-C線的剖面示意圖。
[0024]圖8是本實用新型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的立體分解圖。
[0025]圖9是圖8中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沿某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I 請參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100,用于例如SCR等后處理系統(tǒng)中以處理發(fā)動機的尾氣。所述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100包括殼體1、安裝于所述殼體I內的混合組件2以及與所述混合組件2相配合的隔板3。
[0027]在本實用新型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殼體I呈圓筒狀,其設有向所述殼體I內凹陷的安裝板11以及焊接在所述安裝板11上的安裝座12。所述安裝座12用以安裝尿素噴嘴(未圖示)以向所述混合組件2中噴射尿素。
[0028]所述隔板3將所述殼體I分隔成與進口連通的第一腔體13以及與出口連通的第二腔體14。在本實用新型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隔板3大致呈Z形,其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組件2—側的第一板片31、位于所述混合組件2另一側的第二板片3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板片31與所述第二板片32的第三板片33。所述第一板片31與所述第二板片32均豎直延伸且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板片33水平延伸。所述第三板片33設有供所述混合組件2穿過的安裝孔331以及位于所述安裝孔331外圍的開槽332。
[0029]所述混合組件2包括內管21、與所述內管21相配合的分配體22、位于所述內管21外圍的外管23以及與所述外管23相配合的端蓋24。其中所述內管21設有位于所述第一腔體13內的第一管體211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二腔體14內的第二管體212。所述第一管體211的壁面設有若干旋流片2111以及位于所述旋流片2111的上部的若干開孔2112。所述旋流片2111位于所述第一腔體13內。所述開孔2112靠近所述安裝座12且與所述第一腔體13相連通。所述開槽332連通所述第一腔體13與所述第二腔體14,并且所述開槽332能夠供穿過的氣流吹向外管23的內壁,吹走結晶,從而降低結晶風險。在本實用新型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體211的壁面呈圓臺狀。所述第二管體212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第一穿孔2121。所述分配體22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通孔221。所述外管23位于所述第二管體212的外圍,所述外管23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若干第二穿孔231。所述端蓋24位于所述外管23的底部,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
[0030]在本實用新型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分配體22固定在所述第一管體211的底部。所述分配體22呈圓弧狀。所述端蓋24設有凸伸入所述第二管體212內且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的凸起241。所述分配體22位于所述端蓋24的上方且在豎直方向上與所述端蓋24間隔開。
[0031]請參圖5所示,組裝后,所述外管23的壁面貼緊所述第二板片32。如此設置,一方面,可以減小布置所需的尺寸;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排氣對所述第二板片32以及外管23進行加熱,從而進一步降低在外管23中形成尿素結晶的風險。
[0032]當發(fā)動機的尾氣自進口進入第一腔體13時,絕大部分的尾氣在旋流片2111的導引下旋轉進入內管21,少量的尾氣自開孔2112進入內管21。當滿足噴射條件時,尿素噴嘴向混合組件2中噴射尿素,霧化的尿素液滴與發(fā)動機的尾氣一起混合并向下旋轉。分配體22的若干通孔221可以使打到其上的尿素被破碎成更小的液滴,從而提高了尿素的霧化及混合效果。隨后,在端蓋24的作用下迫使氣流反向(例如向上)流動。反向之后的氣流穿過第一穿孔2121及/或第二穿孔231,并從出口離開。如此設置,增加了尿素蒸發(fā)的距離和時間,提高了氣流混合的均勻性,降低了尿素結晶的風險。
[0033]請參圖8及圖9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100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片32設有開槽321。當外管23與所述第二板片32裝配好之后,所述外管23至少部分凸出所述開槽321。如此設置,外管23直接暴露在所述第一腔體13內的壁部可以通過排氣進行加熱,從而進一步降低在外管23內形成尿素結晶的風險。
[0034]另外,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對本說明書的理解應該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為基礎,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包括殼體、位于所述殼體內的混合組件以及與所述混合組件相配合的隔板,其中所述殼體設有用以安裝尿素噴嘴以向所述混合組件中噴射尿素的安裝座,所述隔板將所述殼體分隔成與進口連通的第一腔體以及與出口連通的第二腔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組件包括內管、與所述內管相配合的分配體、位于所述內管外圍的外管以及與所述外管相配合的端蓋,所述內管設有位于所述第一腔體內的第一管體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二腔體內的第二管體,所述第一管體的壁面設有若干旋流片,所述第二管體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第一穿孔;所述分配體設有供氣流穿過的若干通孔;所述外管位于所述第二管體的外圍,所述外管的壁面設有供氣流穿過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端蓋位于所述外管的底部,用以迫使氣流反向流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組件一側的第一板片、位于所述混合組件另一側的第二板片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板片與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板片,所述第三板片設有供所述混合組件穿過的安裝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大致呈Z形,所述第一板片與所述第二板片均豎直延伸且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板片水平延伸。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片設有位于所述安裝孔外圍的開槽,所述開槽連通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體包括位于所述旋流片的上部的若干開孔,所述開孔靠近所述安裝座且與所述第一腔體相連通。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貼緊所述第二板片。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片設有開槽,所述外管至少部分凸出所述開槽以直接暴露在所述第一腔體內。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體固定在所述第一管體的底部。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體呈圓弧狀。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尾氣后處理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體位于所述端蓋的上方且在豎直方向上與所述端蓋間隔開。
【文檔編號】F01N3/28GK205714373SQ20162056995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發(fā)明人】王聰, 童毅君, 陳智, 毛偉
【申請人】天納克(蘇州)排放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