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加熱容器,尤其涉及感溫裝置及液體加熱器。
背景技術:
1、液體加熱容器可以燒水、煮茶和保溫液體,在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廚房中。
2、液體加熱容器的使用過程中,液體溫度過高可能導致液體沸騰或者溢出,而液體溫度過低則可能影響加熱效果。因此監(jiān)測液體溫度,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溫度異常,對液體加熱過程的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十分重要。液體加熱容器為了保證液體溫度測量的準確性,會將感溫裝置的探頭伸入容器內(nèi),這樣影響探頭的使用壽命,同時有污染液體的風險。
3、文獻號為cn117053936a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間接測量水溫度的方法、系統(tǒng)、介質(zhì)及設備,本申請用于實施上述發(fā)明專利的間接測量水溫度的方法。
4、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術部分公開的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公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xiàn)有技術的信息。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感溫裝置及液體加熱器,以間接測量容器內(nèi)部的液體的溫度。
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3、感溫裝置,其包括:上基板,設置有第一感溫芯片;下基板,設置有第二感溫芯片;基座,設置在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間;導線,連接所述下基板,所述導線還連接有計算裝置;其中,所述上基板、所述下基板和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電路,所述導線通過所述電路連接所述第一感溫芯片和所述第二感溫芯片;所述基座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連暴露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所述第一感溫芯片設置在所述上基板遠離所述通孔的一面,所述第二感溫芯片設置在所述通孔內(nèi)。
4、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有耐溫膠殼,所述上基板、所述下基板和所述基座設置在所述耐溫膠殼內(nèi);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露出所述耐溫膠殼。
5、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和所述耐溫膠殼的外表面平齊。
6、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導線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下基板。
7、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導線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下基板。
8、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耐溫膠殼上開設有出線孔,所述導線穿過所述出線孔。
9、液體加熱器,包括容器和感溫裝置;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上;所述第一感溫芯片接觸所述容器。
10、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感溫裝置和所述容器之間設置有導熱材料;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接觸所述導熱材料。
11、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容器上還設置有支架,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架上。
12、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有底座,所述容器包括壺體和設置在所述壺體的底部的發(fā)熱板;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發(fā)熱板和所述底座之間,所述第一感溫芯片接觸所述發(fā)熱板。
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如下:
14、(1)本實用新型中的感溫裝置,間隔設置有第一感溫芯片和第二感溫芯片。通過第一感溫芯片直接測量容器的表面的溫度t1,通過第二感溫芯片測量一定損耗后殘存的溫度t2,再根據(jù)容器的熱阻r0,以及第一感溫芯片與第二感溫芯片之間的熱阻r1的比值,得出容器內(nèi)液體的溫度t0,間接測量容器內(nèi)部的液體的溫度。進行間接測量,感溫裝置無需進入容器的內(nèi)部,免去了感溫裝置污染液體的風險,同時感溫裝置不接觸液體,也避免感溫裝置被液體影響使用壽命。
15、(2)進一步地,設置有基座、上基板和下基板,以支撐第一感溫芯片和第二感溫芯片的位置,同時實現(xiàn)了芯片與導線的過濾,使得芯片能與外部建立進行有效的連接和交互。
1.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耐溫膠殼,所述上基板、所述下基板和所述基座設置在所述耐溫膠殼內(nèi);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露出所述耐溫膠殼。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和所述耐溫膠殼的外表面平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線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下基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線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下基板。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感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溫膠殼上開設有出線孔,所述導線穿過所述出線孔。
7.液體加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和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感溫裝置;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上;所述第一感溫芯片接觸所述容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加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溫裝置和所述容器之間設置有導熱材料;所述第一感溫芯片的感溫端接觸所述導熱材料。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加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上還設置有支架,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架上。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加熱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底座,所述容器包括壺體和設置在所述壺體的底部的發(fā)熱板;所述感溫裝置設置在所述發(fā)熱板和所述底座之間,所述第一感溫芯片接觸所述發(fā)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