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底盤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副車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車橋的骨架,是前后車橋的組成部分。副車架并非完整的車架,只是支承前后車橋、懸掛的支架,使車橋、懸掛通過它再與“正車架”相連,習慣上稱為“副架”。副架的作用是阻隔振動和噪聲,減少其直接進入車廂,所以大多出現(xiàn)在豪華的轎車和越野車上,有些汽車還為引擎裝上副架。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沒有副車架的承載式車身,其懸掛是直接與車身鋼板相連的。因此前后車橋的懸掛搖臂機構都為散件,并非總成。在副車架誕生以后,前后懸掛可以先組裝在副車架上,構成一個車橋總成,然后再將這個總成一同安裝到車身上。
副車架作為汽車上重要的承載部件,支撐連接汽車的多個零部件,包括轉(zhuǎn)向機構、動力總成、穩(wěn)定桿總成等關鍵部件,其疲勞壽命、尺寸精度對整車的安全性以及整車的性能發(fā)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副車架與車身通過四個安裝點進行裝配,所以安裝點的設計和車身的匹配顯得至關重要?,F(xiàn)有的副車架與車架的連接方式多為直接用螺栓與車架連接,連接點處副車架自身的強度不能保證,且經(jīng)螺栓連接后的車架與副車架間的連接強度也不能保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用來解決現(xiàn)有的副車架與車架的連接結構缺陷導致的副車架自身強度低,且車架與副車架之間的連接強度低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面設有兩個焊接槽,所述焊接槽內(nèi)焊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端設有外螺紋,所述連接桿上端通過外螺紋連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下方設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設有與連接桿對應的通孔,所述連接桿套設在連接板的通孔內(nèi),所述連接桿于連接板下方套設有支撐套筒,所述支撐套筒上端和下端均設有支撐板,所述連接桿于連接板與支撐套筒之間設有減震片。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實用新型,把支撐套筒放置在副車架下殼體和副車架上殼體之間,并使支撐套筒的孔與副車架下殼體和副車架上殼體的孔相對應,在車架和上殼體之間放置減震片,再從下殼體下方插入連接桿,使連接桿依次穿過下殼體、連接套筒、上殼體、減震片和車架,然后在車架上端為連接桿套上連接板,最后套上螺母擰緊。這樣的結構設計,支撐板可增大支撐套筒與上殼體和下殼體的支撐面積,防止受力過大,導致上殼體和下殼體損壞;連接板可防止螺母在擰緊后,受力時對車架的孔造成損壞;副車架由上殼體和下殼體通過連接桿和支撐套筒固定連接而成,不但可提高副車架的整體結構強度,而且通過與連接桿的配合,大大增強了副車架與車架連接后的連接強度,從而保證副車架與車架連接的穩(wěn)定性和整車的安全性。
進一步限定,所述支撐板為空心圓形板狀結構。這樣的結構設計,可防止在受力時,支撐板的棱角對上殼體和下殼體造成應力集中,使上殼體和下殼體損壞。
進一步限定,所述支撐板的外徑尺寸與內(nèi)徑尺寸之差大于30mm。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保證支撐板與上殼體和下殼體的接觸面積不會過小。
進一步限定,所述支撐套筒的側壁厚度尺寸不小于8mm。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保證支撐套筒支撐的穩(wěn)固性,防止受力后發(fā)生變形。
進一步限定,所述支撐套筒的橫截面內(nèi)徑尺寸與連接桿的橫截面直徑尺寸之差小于1mm。這樣的結構設計,防止支撐套筒和連接桿之間的間隙過大,導致支撐套筒受力變形后,發(fā)生應力集中。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附圖給出的非限定性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底板1、連接桿2、螺母3、連接板4、支撐套筒5、支撐板51、車架6、上殼體71、下殼體72、減震片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端面設有兩個焊接槽,焊接槽內(nèi)焊接有連接桿2,連接桿2上端設有外螺紋,連接桿2上端通過外螺紋連接有螺母3,螺母3下方設有連接板4,連接板4設有與連接桿2對應的通孔,連接桿2套設在連接板4的通孔內(nèi),連接桿2于連接板4下方套設有支撐套筒5,支撐套筒5上端和下端均設有支撐板51,連接桿2于連接板4與支撐套筒5之間設有減震片8。
本實施例中,把支撐套筒5放置在副車架下殼體72和副車架上殼體71之間,并使支撐套筒5的孔與副車架下殼體72和副車架上殼體71的孔相對應,在車架6和上殼體71之間放置減震片8,再從下殼體72下方插入連接桿2,使連接桿2依次穿過下殼體72、連接套筒5、上殼體71、減震片8和車架6,然后在車架6上端為連接桿2套上連接板4,最后套上螺母3擰緊。這樣的結構設計,支撐板51可增大支撐套筒5與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的支撐面積,防止受力過大,導致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損壞;連接板4可防止螺母3在擰緊后,受力時對車架6的孔造成損壞;副車架由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通過連接桿2和支撐套筒5固定連接而成,不但可提高副車架的整體結構強度,而且通過與連接桿2的配合,大大增強了副車架與車架連接后的連接強度,從而保證副車架與車架6連接的穩(wěn)定性和整車的安全性。
優(yōu)選,支撐板51為空心圓形板狀結構。這樣的結構設計,可防止在受力時,支撐板51的棱角對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造成應力集中,使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損壞。實際上,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考慮。
優(yōu)選,支撐板51的外徑尺寸與內(nèi)徑尺寸之差大于30mm。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保證支撐板51與上殼體71和下殼體72的接觸面積不會過小。實際上,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考慮支撐板51的外徑尺寸與內(nèi)徑尺寸之差。
優(yōu)選,支撐套筒5的側壁厚度尺寸不小于8mm。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保證支撐套筒5支撐的穩(wěn)固性,防止受力后發(fā)生變形。實際上,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考慮支撐套筒5的側壁厚度尺寸。
優(yōu)選,支撐套筒5的橫截面內(nèi)徑尺寸與連接桿2的橫截面直徑尺寸之差小于1mm。這樣的結構設計,防止支撐套筒5和連接桿2之間的間隙過大,導致支撐套筒5受力變形后,發(fā)生應力集中。實際上,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考慮支撐套筒5的橫截面內(nèi)徑尺寸與連接桿2的橫截面直徑尺寸之差。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車架連接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具體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