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越野車下擺臂,屬于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獨立懸架是重型越野汽車懸架系統(tǒng)的主流形式,具有較好的道路適應性,下擺臂作為獨立懸架系統(tǒng)的關鍵零件之一,起到承載、力和力矩傳遞的作用。下擺臂上下受垂直載荷,前后能夠進行啟動和制動力的傳遞;連接車橋總成和輪邊總成,同時還作為承載元件的下連接點。傳統(tǒng)的下擺臂結構復雜,在懸架跳動的較大行程內容易和其他零件干涉摩擦;有的下擺臂設計時,僅考慮其承受垂直載荷,沒有考慮較大的制動力的傳遞,受力狀態(tài)較差,可靠性得不到保證;再者,傳統(tǒng)的下擺臂設計時,其形狀中間處下凸,導致車輛的離地間隙較小,使得車輛的通過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性高、通用性好的越野汽車下擺臂結構。
為解決這一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重型越野車用下擺臂結構,包括下擺臂本體,所述下擺臂本體由橫向立筋I、橫向立筋II、橫向立筋III及縱向立筋與底板1組成三角形框架結構;在該三角形框架結構的下底兩側設有圓柱形腔體I,其頂部設有錐形臺階腔體,其中間局部設有兩段圓柱形腔體II。
所述底板采用等壁厚底板結構。
所述下擺臂本體上設有三個圓柱凸臺。
所述底板上設有減重孔。
所述下擺臂本體側面設有加強筋。
所述圓柱形腔體I與車橋中段的旋轉副連接,錐形臺階腔體與輪邊總成的球鉸連接,圓柱形腔體II與承載元件的旋轉副連接。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四條立筋和底部等壁厚筋組成穩(wěn)定的框架結構,滿足垂直承載的同時,也能保證縱向啟動和制動力的傳遞,提高了穩(wěn)定性;通過旋轉副連接車橋中段總成,通過球副連接輪邊總成,并作為承載元件的下連接點;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比較扁平,可避免傳動軸等件的干涉,同時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離地間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俯視圖。
圖中:1圓柱形腔體I、2桿端體上的油槽、3圓柱形腔體II、4橫向立筋I、5橫向立筋II、6橫向立筋III、7縱向立筋、8圓柱凸臺、9減重孔、10加強筋、11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具體描述。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包括下擺臂本體,主要功能是連接車橋中段和輪邊總成,并作為承載元件的支撐點,所述下擺臂本體由橫向立筋I4、橫向立筋II5、橫向立筋III6及縱向立筋7與底板11組成三角形框架結構,承受垂直載荷、傳遞力和力矩。
所述三角形框架結構的下底兩側設有圓柱形腔體I1,用于安裝擺臂樞軸,實現和車橋中段的旋轉副連接。
所述下擺臂本體整體結構比較扁平,避免了傳動軸等件的干涉,同時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離地間隙。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主視圖。
所述三角形框架結構的頂部設有錐形臺階腔體2,用于連接球銷總成,實現與輪邊總成的球鉸連接。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A-A剖視圖。
所述三角形框架結構的中間局部設有兩段圓柱形腔體II3,用于實現與承載元件的旋轉副連接。
所述底板11采用等壁厚底板結構。
所述下擺臂本體上設有三個圓柱凸臺8,用于下擺臂本體的加工定位。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俯視圖。
所述底板11上設有減重孔9,可降低重量,兼具排水功能。
所述下擺臂本體側面設有加強筋10,以增加下擺臂縱向力的傳遞能力。
所述圓柱形腔體I1與車橋中段的旋轉副連接,錐形臺階腔體2與輪邊總成的球鉸連接,圓柱形腔體II3與承載元件的旋轉副連接。
本實用新型通過四條立筋和底部等壁厚筋組成穩(wěn)定的框架結構,滿足垂直承載的同時,也能保證縱向啟動和制動力的傳遞,提高了穩(wěn)定性;通過旋轉副連接車橋中段總成,通過球副連接輪邊總成,并作為承載元件的下連接點,實現了和車橋中段、輪邊總成以及承載元件的連接;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比較扁平,可避免傳動軸等件的干涉,同時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離地間隙。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靠性高、通用性好。
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方案,只是舉例說明,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或等同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實用新型包圍。